記者昨天從同濟大學獲悉,“國際大洋發現計劃”(2013年至2023年)的首個航次--IODP349航次,將于2014年1月28日從我國香港啟航。這是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上船參與科學考察的國際科學家團隊有30多人,來自10個國家。其中,中國科學家達13人。 據悉,IODP349航次由美國深海鉆探船“決心”號執行,歷時62天,計劃3月30日在臺灣基隆港靠岸。兩位首席科學家分別是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春峰教授以及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 李春峰介紹,IODP349航次的主要任務是:在南海水深4000米左右的深海盆,在3個不同站位完成鉆孔??茖W家們將首次鉆取南海形成時期的玄武巖樣本,希望由此揭開南海的“身世”之謎。 目前學界對南海形成的準確年齡仍有不少爭議。比如,南海的海盆擴張到底是始于3200萬年前還是更早或更晚,過去缺少海底巖芯的有力證據,尚無定論。所以,科學家們希望在此次南海鉆探時,從深海巖芯中提取關鍵信息,還原南海海盆演化過程,系統分析相應的地質構造運動。 憧憬IODP349航次的宏偉科考計劃,很多海洋科學工作者的記憶不由回到了15年之前。1998年,我國第一次加入“大洋鉆探計劃”(“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前身)。次年,我國就贏得了在南海實施首次大洋鉆探的機會,成功實施ODP184航次,使我國一舉進入深海研究的國際前沿,開啟了南海深部探測和資源勘探的捷徑。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汪品先是ODP184航次的首席科學家。汪品先說,和15年前的ODP184航次相比,即將啟動的南海二次鉆探,無論是鉆探難度還是深度,都要大得多?!?999年時,我們只是在兩三千米的海底鉆進幾百米,鉆取的都是沉積巖;而這次我們要在4000米的海底鉆進近2000米,鉆探的主要目標是火成巖”。因此,IODP349航次的科學目標也是在ODP184航次基礎上的一次攀登:之前研究的是南海3000萬年的氣候環境歷史,而這次,科學家們不僅要確定南海的形成年齡和形成歷史,還要研究深海底下的微生物,挖掘更多關于南海的秘密。 實際上,南海二次鉆探的實施不僅是一次科學意義深遠的考察,對于深海資源勘探、深??萍寄芰ㄔO、海洋人才培養、環境與減災研究等領域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汪品先說:“南海的研究目前是由中國人來主導的,而借助南海研究領域的突破,我們將有機會躋身海洋強國的行列?!?記者 樊麗萍)
|